儿童情绪发展里程表 - 学习篇 - 海天师雨幼儿园官方网站,海天师雨欢迎您!
学习篇
当前位置:首页 >学习篇 返回
儿童情绪发展里程表
发表时间:2015-09-25
儿童情绪发展里程表
年龄/情绪发展
0~5周/满足、惊讶、厌恶。
6~8周/高兴。
3~4个月/生气。
8~9个月/害怕、悲伤。
1~1岁半/善感的、害羞。
2岁/骄傲。
3~4岁/忌妒、罪恶。
5~6岁/自信、谦虚、担心。

难搞的两岁儿
黄雅芬医师提到,家长或许也会发现,幼儿在2~3岁时,情绪控管能力会明显变差,即便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也会引发幼儿有激烈的情绪反应,常让父母感到不知所措,彷佛怎麽做都不对,因此,一般常用「The Terrible Two(难搞的两岁儿)」形容这个时期的孩子。她表示,其实这多半是正常心理发展过程,2岁左右的孩子特别渴望寻求生理动作的独立,尽管什麽都做不好,但又什麽事都想要自己尝试,因此大人常觉得他们很难伺候,一不小心就造成亲子关系紧张。
常见幼儿情绪处理法
根据黄雅芬医师指出,幼儿情绪发展过程中,有3种情况最为常见,也最常让父母不知该如何是好,透过以下改善建议,帮助父母有效解决宝宝情绪问题。

焦虑
在幼儿情绪发展过程中,焦虑问题相当常见。大致上,幼儿5个月大~1岁时会开始出现「陌生人焦虑」现象,到了1~2岁则会开始出现与主要照顾者的「分离焦虑」现象,只要一没见到父母就会开始哭闹并且感到不安。黄雅芬医师说,这是正常情绪发展现象,一般而言,进幼儿园1个月後,分离焦虑就该逐渐改善,倘若时间持续太久且未见改善,父母就需带孩子就医评估。
【专家建议】
造成幼儿严重分离焦虑原因,多半与幼儿生活环境以及亲子互动有关,一般来说,若家长平日过於保护,凡事都帮孩子处理好,很少给他自己做的机会,很容易造成幼儿依赖心过重,自然很难与父母分开。但另一方面,亲子互动若是过於疏离,根据临床观察发现,幼儿可能因为过度渴望父母的爱与关注,而比其他同龄孩子出现更严重的分离焦虑,父母在此时应特别注意幼儿的情感需求,给予其充分的爱。

彭兆祯表示,若幼儿先天气质较为纤细、敏感,那麽,焦虑情况也可能会较为严重,建议父母不要用过度严厉的方式纠正幼儿,以免加剧幼儿焦虑现象。一般来说,焦虑有许多变形,如分离焦虑、拒学症、特定畏惧症、社交恐惧症等,假设幼儿情况已严重到会影响与人正常互动或是社会功能的话,则建议采取治疗方式。

就医学角度来看,6岁以前的幼儿并不建议用药,反倒多是采用心理学方式治疗,成效大多不错。方式可分2种──「洪水法」和「系统减敏感法」,前者是假设幼儿怕蛇,就1次让孩子看很多蛇,往後当幼儿只看见1、2只时,恐惧感即会下降,不过,他表示,这种方式过於残忍,一般会采取後者,用渐进的方式改善幼儿问题,比如幼儿有分离焦虑症,一开始就学时,需要父母坐在一旁陪读,但每天逐渐拉远一点距离,直到孩子可以自己上学为止。

耍赖
黄雅芬医师表示,多数孩子起初表现出「耍赖」情绪反应,是希望表达「反叛」的想法,并且获得家长注意,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,皆渴求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注意。不过,她提醒父母,倘若幼儿长期持续以这种行为索取他希望获得的人、事、物,有可能是因为幼儿不懂如何利用「正面」方式得到他人关心。
【专家建议】
若是孩子一直持续利用负面方式寻求关注,她建议父母,平时应多注意亲子间的互动过程,是否出现太多负面情绪,以至於幼儿不懂得如何寻求正面管道以表达自身需求。若是如此,家长应先改变给予回馈的方式,避免只给孩子负面关注,值得鼓励时,也要给予足够的正面回馈。不论是纠正或肯定,都要尽量以「直接且立即」方式告知幼儿,如此将可帮助他渐渐学到如何以正面方式获得别人关心。

此外,造成幼儿长期耍赖的一大原因,是当他展现耍赖情绪时,父母或师长没办法坚持一贯原则,反而与孩子妥协而满足他的无理要求。虽说幼儿逻辑观念尚未完全成熟,但是他其实已能够经由他人回馈进而调整自己行为,所以若父母长期满足幼儿的耍赖行为,可能导致幼儿持续使用此种僵化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。黄雅芬医师建议,家长可尝试「忽略」幼儿的耍赖行为,同时避免给予任何负面关注,直到其停止无理取闹行为後,才给予正面关注并继续与其沟通。透过这个互动过程,让幼儿逐渐明白,用耍赖的方式并无法从父母身上得到任何关注。

人来疯
一般而言,幼儿会有「人来疯」现象,多半是「学习而来」。例如说,当人多时,幼儿勇於表现自己,而且获得不少正面效果,像是众人的注意和称赞,久而久之,就学会可继续用这样的方式获得情感满足。不过,父母必须特别留意幼儿状况,如果孩子表现超出合理范围,则应适度加以提醒,并利用机会教导他合宜表现方式,以免影响幼儿日後的人际关系。
【专家建议】
彭兆祯提到,依正常幼儿心理发展来看,到了2~3岁之後,都会想要展现自我,以获取他人认同,实属正常现象,若已排除为病理现象後,则可将此行为视为一般行为模式处理即可。当幼儿展现方法或情境不大适当时,建议可先用「说明」方式,引导幼儿建立正确认知,例如说话太大声,会容易吓到别人,因此,讲话最好音量不要过大。但是父母必须注意,幼儿控制能力本来就不比成人好,不要先预设「说了,他就应该要懂」,而必须辅以「行为」方式,协助幼儿建立正确认知,比如和幼儿事先约定,下次有客人来家里时,说话不要太大声,如有确实做到,即给予奖励。
年龄/情绪发展
0~5周/满足、惊讶、厌恶。
6~8周/高兴。
3~4个月/生气。
8~9个月/害怕、悲伤。
1~1岁半/善感的、害羞。
2岁/骄傲。
3~4岁/忌妒、罪恶。
5~6岁/自信、谦虚、担心。

难搞的两岁儿
黄雅芬医师提到,家长或许也会发现,幼儿在2~3岁时,情绪控管能力会明显变差,即便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也会引发幼儿有激烈的情绪反应,常让父母感到不知所措,彷佛怎麽做都不对,因此,一般常用「The Terrible Two(难搞的两岁儿)」形容这个时期的孩子。她表示,其实这多半是正常心理发展过程,2岁左右的孩子特别渴望寻求生理动作的独立,尽管什麽都做不好,但又什麽事都想要自己尝试,因此大人常觉得他们很难伺候,一不小心就造成亲子关系紧张。
常见幼儿情绪处理法
根据黄雅芬医师指出,幼儿情绪发展过程中,有3种情况最为常见,也最常让父母不知该如何是好,透过以下改善建议,帮助父母有效解决宝宝情绪问题。

焦虑
在幼儿情绪发展过程中,焦虑问题相当常见。大致上,幼儿5个月大~1岁时会开始出现「陌生人焦虑」现象,到了1~2岁则会开始出现与主要照顾者的「分离焦虑」现象,只要一没见到父母就会开始哭闹并且感到不安。黄雅芬医师说,这是正常情绪发展现象,一般而言,进幼儿园1个月後,分离焦虑就该逐渐改善,倘若时间持续太久且未见改善,父母就需带孩子就医评估。
【专家建议】
造成幼儿严重分离焦虑原因,多半与幼儿生活环境以及亲子互动有关,一般来说,若家长平日过於保护,凡事都帮孩子处理好,很少给他自己做的机会,很容易造成幼儿依赖心过重,自然很难与父母分开。但另一方面,亲子互动若是过於疏离,根据临床观察发现,幼儿可能因为过度渴望父母的爱与关注,而比其他同龄孩子出现更严重的分离焦虑,父母在此时应特别注意幼儿的情感需求,给予其充分的爱。

彭兆祯表示,若幼儿先天气质较为纤细、敏感,那麽,焦虑情况也可能会较为严重,建议父母不要用过度严厉的方式纠正幼儿,以免加剧幼儿焦虑现象。一般来说,焦虑有许多变形,如分离焦虑、拒学症、特定畏惧症、社交恐惧症等,假设幼儿情况已严重到会影响与人正常互动或是社会功能的话,则建议采取治疗方式。

就医学角度来看,6岁以前的幼儿并不建议用药,反倒多是采用心理学方式治疗,成效大多不错。方式可分2种──「洪水法」和「系统减敏感法」,前者是假设幼儿怕蛇,就1次让孩子看很多蛇,往後当幼儿只看见1、2只时,恐惧感即会下降,不过,他表示,这种方式过於残忍,一般会采取後者,用渐进的方式改善幼儿问题,比如幼儿有分离焦虑症,一开始就学时,需要父母坐在一旁陪读,但每天逐渐拉远一点距离,直到孩子可以自己上学为止。

耍赖
黄雅芬医师表示,多数孩子起初表现出「耍赖」情绪反应,是希望表达「反叛」的想法,并且获得家长注意,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,皆渴求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注意。不过,她提醒父母,倘若幼儿长期持续以这种行为索取他希望获得的人、事、物,有可能是因为幼儿不懂如何利用「正面」方式得到他人关心。
【专家建议】
若是孩子一直持续利用负面方式寻求关注,她建议父母,平时应多注意亲子间的互动过程,是否出现太多负面情绪,以至於幼儿不懂得如何寻求正面管道以表达自身需求。若是如此,家长应先改变给予回馈的方式,避免只给孩子负面关注,值得鼓励时,也要给予足够的正面回馈。不论是纠正或肯定,都要尽量以「直接且立即」方式告知幼儿,如此将可帮助他渐渐学到如何以正面方式获得别人关心。

此外,造成幼儿长期耍赖的一大原因,是当他展现耍赖情绪时,父母或师长没办法坚持一贯原则,反而与孩子妥协而满足他的无理要求。虽说幼儿逻辑观念尚未完全成熟,但是他其实已能够经由他人回馈进而调整自己行为,所以若父母长期满足幼儿的耍赖行为,可能导致幼儿持续使用此种僵化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。黄雅芬医师建议,家长可尝试「忽略」幼儿的耍赖行为,同时避免给予任何负面关注,直到其停止无理取闹行为後,才给予正面关注并继续与其沟通。透过这个互动过程,让幼儿逐渐明白,用耍赖的方式并无法从父母身上得到任何关注。

人来疯
一般而言,幼儿会有「人来疯」现象,多半是「学习而来」。例如说,当人多时,幼儿勇於表现自己,而且获得不少正面效果,像是众人的注意和称赞,久而久之,就学会可继续用这样的方式获得情感满足。不过,父母必须特别留意幼儿状况,如果孩子表现超出合理范围,则应适度加以提醒,并利用机会教导他合宜表现方式,以免影响幼儿日後的人际关系。
【专家建议】
彭兆祯提到,依正常幼儿心理发展来看,到了2~3岁之後,都会想要展现自我,以获取他人认同,实属正常现象,若已排除为病理现象後,则可将此行为视为一般行为模式处理即可。当幼儿展现方法或情境不大适当时,建议可先用「说明」方式,引导幼儿建立正确认知,例如说话太大声,会容易吓到别人,因此,讲话最好音量不要过大。但是父母必须注意,幼儿控制能力本来就不比成人好,不要先预设「说了,他就应该要懂」,而必须辅以「行为」方式,协助幼儿建立正确认知,比如和幼儿事先约定,下次有客人来家里时,说话不要太大声,如有确实做到,即给予奖励。